<li id="s0ayu"></li>
<ul id="s0ayu"></ul>
  • <strike id="s0ayu"><menu id="s0ayu"></menu></strike>
  • <ul id="s0ayu"><sup id="s0ayu"></sup></ul>
    科特派李新崗:把硬科技種進棗園,讓冬棗夏季也飄香
    2022-04-27 09:55:44 來源: 科技日報
    關注河南熱線

    李新崗團隊在黃河灘區(qū)成功種植冬棗,并不斷在發(fā)展中總結經驗,在科技革新中尋找突破。如今,陜西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到了42萬畝,總產量50萬噸,年產值突破60億元,占全國的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,大荔縣也成為了“中國冬棗第一縣”。

    陜西的大荔冬棗,皮薄肉脆、甘甜清香,含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,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0倍,梨的140倍,營養(yǎng)價值被認為是“百果之冠”。如今,陜西省大荔縣冬棗年產值超過60億元,全產業(yè)鏈產值突破100億元大關,中國果業(yè)品牌價值48.68億元,全縣億元村11個。

    這一串串數字背后,離不開陜西省科技特派員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紅棗首席專家、國家林草局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崗教授。

    手把手教,讓棗農個個都成“專家”

    在大荔縣,降雨曾是造成冬棗成熟期裂果損失的最大因素。果農為避免損失,在雨季之前,冬棗沒有長熟的情況下就采摘上市,但這樣的冬棗口感不好,消費者“不買單”,大荔冬棗銷售成了難題。

    長期從事紅棗產業(yè)技術研究的李新崗在大荔縣調研時,看到這種情況,急在心里,馬上開始動手解決問題。但當時果農不相信一場培訓、幾個大學老師,就能夠扭轉大荔冬棗發(fā)展的局面。

    2006年,李新崗帶領團隊在全國率先突破了設施冷棚冬棗栽培技術,示范田當年畝產值2萬多元,不僅提高了冬棗品質,而且贏得了市場的認可。2010年,大荔縣冬棗設施栽培1萬多畝,畝產值約2萬元,這項技術于2011年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。

    “現在,大荔種植冬棗的果農們,只要聽到我們專家團去,就高興得很!”李新崗欣慰地說。如今棗農不再盲目種植冬棗,每個農戶心里都有一本“明白賬”,再加上科技特派員以及專家手把手地指導,有技術加持,大荔的棗農個個也都成了“專家”。

    果農對每年的收入都信心滿滿,朝邑鎮(zhèn)平羅村黨支部書記趙建明高興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:“自從有了科技特派員李新崗老師的指導,我們一不擔心果子質量,二不擔心銷售,每年剛開園,客商就等著簽單,好東西不愁賣咧。”

    技術革新,讓大荔成為“冬棗第一縣”

    種植技術隨著科技發(fā)展而不斷變化。2013年,李新崗通過研究,又一次突破了冬棗溫棚栽培技術,同時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造升級,形成了溫棚、棉被棚、雙膜棚、普通冷棚等四種棚型結構及其配套技術,冬棗成熟供應期也由過去的40天延長到5個月。

    剛開始進行設施溫棚冬棗試驗的那幾年,李新崗和他的團隊是用汗水和技術打動了果農。一個1.5畝的標準溫棚投資要9萬元,投資大、效益好,但風險也很大。專家們?yōu)榱斯テ茰嘏镌耘嗉夹g,冬季1、2月份,外邊冰天雪地,溫棚里30多攝氏度,他們拿著實驗儀器邊測量邊記錄,終于在2013年成功突破了自然降溫破除休眠的溫棚栽培技術。溫棚冬棗也成為大荔成熟最早的冬棗,這種冬棗價格高、市場好,畝產值超過5萬元。溫棚冬棗栽培的風險消除了,技術得到普及和推廣。

    依托豐厚久遠的大荔棗文化和耐鹽堿特性,李新崗團隊在黃河灘區(qū)成功種植冬棗,并不斷在發(fā)展中總結經驗,在科技革新中尋找突破。如今,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到了42萬畝,總產量50萬噸,年產值突破60億元,占全國的市場份額超過三分之一,大荔縣也成為了“中國冬棗第一縣”。

    近兩年,大荔縣成立冬棗相關企業(yè)及合作社300余家,1000多個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各地,直營窗口遍布北上廣深等40個大中城市,遠銷俄羅斯、加拿大、歐美等10余個海外市場。2020年和2021年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但大荔冬棗銷售仍然持續(xù)火爆,年均電商交易額近30億元。

    提起李新崗團隊對于大荔冬棗產業(yè)的貢獻,大荔縣縣委書記由建新感慨萬千:“大荔冬棗是有‘硬科技’的棗。李新崗帶領團隊成員對冬棗設施溫棚的棚體提升、光溫調控、綠色防控、土壤健康等環(huán)節(jié)都賦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,冬棗設施溫棚的棚體由最初的防雨棚發(fā)展到現在的日光溫室、鋼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體,在全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荔冬棗設施栽培模式。”

    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硬科技支撐高質量發(fā)展

    在李新崗看來,作為科技特派員,除了能教當地農技推廣人員技術外,更重要的是能給政府提供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建議。

    “冬棗產業(yè)不能無序發(fā)展、來回折騰,發(fā)展冬棗種植一定要有戰(zhàn)略眼光,有規(guī)劃目標,更要高質量發(fā)展。”2021年5月,在中國大荔冬棗產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大會上,李新崗如是說。多年來,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參與制定了《冬棗標準》等國家、地方標準,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(tǒng),開展全產業(yè)鏈數據監(jiān)測與分析,基本實現了冬棗種植的智能監(jiān)控、標準化種植管理和產品溯源。

    正是得益于這些規(guī)范的制度和硬科技支撐,大荔的冬棗不再只出現在冬季,每年從5月到11月都有新鮮冬棗上市。超長的貨架期和錯峰的銷售期,保證了大荔冬棗的市場價格堅挺,并供不應求,出口迪拜的優(yōu)質大荔冬棗,每顆銷售價達到6元,每斤能賣到20美元。

    大荔縣安仁鎮(zhèn)伏坡村冬棗示范園,日光溫室畝收入8萬元。5月到10月的豐收時節(jié),走進棚中,放眼望去,碩果累累,壓彎枝頭。但讓人奇怪的是,棚中的紅色冬棗少之又少,果農解釋說:“我們一般早上6—8點完成當天的采摘,10點就完成交易和分揀,接著就裝車,下午運往全國市場,第二天就可到達消費者手中,新鮮上市,保證冬棗質量。棚里自然就少了熟透的紅色冬棗。”

    大荔縣安仁鎮(zhèn)小坡村黨支部書記薛安全說:“站在小坡向東望,萬畝冬棗大棚鋪向天際,一車車冬棗從這里發(fā)出走向全國。但沒人知道,有著‘冬棗第一村’‘冬棗億元村’之稱的小坡村,20年前卻是一片貧瘠,‘渠爛、坡斷、路不平,辛苦一年沒收成,花錢全靠打短工。’當時的順口溜真實而苦澀。多虧了科技特派員李新崗教授和他的專家團隊對果農的指導,老百姓的日子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

    冬棗如今成了大荔棗農的“幸福果”。以前,村里勞動的大多是空巢老人,近年來,農民年齡結構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村子里30—50歲的青壯年越來越多,有的年輕人還成為了專業(yè)技術工人,除了管理自家的棗園,還到別的園子進行技術輸出,一年又能多掙好幾萬元。

    “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,一名紅棗專家,我要繼續(xù)貢獻‘科技力量’,發(fā)揮科技特派員作用,努力成為百姓信賴的專家。”李新崗眼神篤定,充滿信心。(本報記者 馬愛平 通 訊 員 楊遠遠)

    責任編輯:hN_0108
  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| 91精品一区国产高清在线|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|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|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99 |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|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|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|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| 区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 | www.99精品|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|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|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|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|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| 第一福利永久视频精品|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|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| 拍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|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|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|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| 99re这里只有精品6|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|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|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| 日本精品在线视频| 国产精品黄网站|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|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| 九九热精品在线| 91精品视频在线|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|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|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|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|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|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| 人妻VA精品VA欧美VA|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|